中海油海外收购金额创纪录
巡视组应当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研究讨论决定重大事项。
要创优科技金融制度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差异化考核机制、风险定价机制,增强科技金融发展动力活力。要充分用好资本市场功能,健全科技型企业上市促进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股改、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楼阳生强调,要提高站位、找准定位,把服务创新驱动和自身业务发展结合起来,做大规模、做优结构,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要发挥科技保险保障作用,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业务,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为科技创新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在河南创新投资集团,楼阳生指出,要对优质的科创企业、科研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加快构建覆盖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郑州银行是我省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的运营主体。
中原前海股权投资基金在我省已投资180多个优质项目,楼阳生鼓励企业在河南创新实践中发现更多商机、实现更大发展。他强调,要加强科技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如果将13万亿放置于全球对比,已跻身世界主要经济体前10,发展之快,令世界瞩目。
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经济高速增长、活力充分释放,金黄夺目。羊城得闲饮茶,维港浪漫赏景,湾区人闲暇生活选择更多。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的一地两检,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
而海洋经济更是国际一流湾区的标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要素便捷流动,激活一池春水。
从3年前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首艘纯电动游船,到如今蓝海豚23号投入运营,广东航运向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得益于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陆续实施。在世界版图中,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同年12月27日,全球最先进,也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珠江口海域顺利完成首次试航。
要素流动活力四射,燃红火未来跨过深圳河,筑梦大湾区。除了互联网、房地产行业以外,电子技术半导体人才占比居粤港澳大湾区热招行业的第三位。有报告显示,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主要城市群当中,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人才能力最强。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伏波于浩瀚伶仃洋中的海上巨龙起舞,让往来港、珠、澳三地变得更加便捷。
人才汇聚进一步带来科创发展,粤港澳联合创新早已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2023年底,深中通道这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主线贯通。
2023年11月23日,有中国海洋第一展之称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携深水工程船海洋石油201、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海上油气智能加工厂海洋石油123等高精尖海洋科技展品集中亮相。深圳大鹏所城吸引游客前来度过周末假日时光。
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香港加入全国高铁朋友圈。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港校纷纷北上,在大湾区开拓发展新空间。图为港珠澳大桥九洲航道桥。这11座城市均有港口,特殊的地缘决定了其在探索海洋经济道路上的优越性。2024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也明确,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香港特区政府在未来15年至20年的时间里,将会投入约300亿美元用作绿色转型相关措施。
在此期间,陆续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等,对推进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行了全面部署。人员流动活跃、科创潜力迸发,热闹红火。
图为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展厅展示的液体发动机模型吸引参观者。(无人机照片)记者 陈骥旻 摄地面交通往来纵横有条不紊,空港建设也毫不逊色,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成型,五大机场正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你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会是什么颜色呢?广州南沙。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是国家对大湾区能源建设提出的要求。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人民币。多彩湾区,似万花筒般缤纷绚烂。再到强化粤港澳三地危险废物协同处置能力,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土壤治理与修复的技术交流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完善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粤港澳三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实行生态环境同保共享模式,建立合作小组等长效机制,就三地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开展协同对接。
航拍镜头下的广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园。记者 陈骥旻 摄跨境基建有上新,通关模式也有创新。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两大重要跨境基础设施建成通车。有数据表明,中国内地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特别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在内的开放程度高、与全球市场联系紧密、创新文化活跃的区域,将持续吸引海内外企业与投资者。
港澳市民一脚油门便可直通广东,海洋旅游资源在双向奔赴中发挥更大价值。图 视觉中国《纲要》指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自2023年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流动的湾区,通达的湾区。2024年初,黄茅海大桥与高栏港大桥海上牵手。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
五年来,为了方便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的流动,粤港澳三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蜿蜒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群,山海连城、三面环山、三江汇聚,昭示了生态绿始终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靠海向海商船往来穿梭,湛蓝深邃。有数据表明,中国内地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特别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在内的开放程度高、与全球市场联系紧密、创新文化活跃的区域,将持续吸引海内外企业与投资者。
湾有引力,机遇自然来。2024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也明确,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